天安門概況
中國的象征性建筑物,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--北京故宮的正門,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,天安門廣場是全國紅色旅游經(jīng)典景區(qū)。位于北京城中軸線和東西長安街的交匯處。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初稱“承天門”,明朝時兩次毀于雷擊戰(zhàn)火。清順治八年(1651),清世祖福臨大規(guī)模重建,并更名承天門為“天安門”。造型威嚴莊重,氣勢宏大,雄偉壯麗,是中國古代城門中杰出的代表作。后來在康熙二十七年(1688年)和1952年的兩次大規(guī)模修繕、1970年的重修時,基本保持了順治時改建的形制。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門比原來高了83厘米,通高為34.7米。天安門城樓于1988年1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。
天安門不僅是中國象征性的建筑物,她也與國家、民族的命運緊密地聯(lián)系在一起,中國近代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都在天安門前發(fā)生。1900年,八國聯(lián)軍進攻北京,對天安門進行了瘋狂的射擊。1952年修繕天安門時,還在城樓西邊的大梁上取出3顆帶有英文字母的炮彈!1911年,統(tǒng)治了中國數(shù)千年的封建帝制,在天安門宣告結(jié)束;1919年,這里爆發(fā)了震驚世界的“五四運動”,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;1926年,這里發(fā)生了反動軍閥鎮(zhèn)壓學生和市民的“三一八慘案”;1935年,這里爆發(fā)了著名的“一二九運動”,推動了中國抗日戰(zhàn)爭的發(fā)展;1949年10月1日,中國人民的偉大領(lǐng)袖毛澤東主席,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,掀開了中國歷史新的一頁。天安門也成為新中國的象征。在天安門的正面高高的懸掛著毛主席的巨幅畫像。
天安門必賞景觀
天安門由城臺和城樓兩部分組成。城樓坐落于13米高的城臺上。城臺有卷門五闕,中間的卷門最為高大,明清時僅供皇帝進出。兩側(cè)卷門依次略小,王公大臣按品級出入。門前有金水河,河上有雕飾精美的漢白玉橋7座。中間一橋較寬,又稱御路橋,為皇帝專用。中間卷門前后各有華表一對。每個華表高近10米,重10噸。頂部裝飾“望天吼”,下面橫插著云板,石柱上雕刻著云龍。門外兩旁蹲著兩只石獅。高大威猛,神態(tài)生動。石獅兩側(cè)是紅色的觀禮臺。金水橋前有一片美麗的花壇。南面便是有“百里長街”之稱的北京長安街。長安街之南就是世界著名的天安門廣場。坐落于城臺上的天安門城樓,重檐歇山頂,上覆黃琉璃瓦,正脊兩端鴟吻,戧脊列9尊小獸。面闊9間,進深5間,寓意皇帝的“九五至尊”。60根巨柱支撐著重檐屋頂,方磚墁地。城樓四周有漢白玉石護欄。天安門是明、清兩代舉行重大典儀的地方,凡遇皇帝登基、冊立皇后等重大慶典,都需在此舉行頒詔儀式。